对于青少年儿童,家长若发现孩子近视了,应该第一时间带孩子去正规医疗机构采取矫正措施,同时还应考虑控制近视的加深。
目前临床上的近视矫正方法主要有:光学矫正方法(如佩戴框架眼镜、角膜接触镜)和手术矫正方法。
RGP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(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)的简称,由含有氟、硅等聚合物的材料制成,材质较硬,戴在角膜上不易随着角膜的形状而改变,且具有高透氧性,因此被称为“会呼吸的隐形眼镜”
与软性接触镜相比,RGP的镜片直径比角膜直径小,一般为8~10mm左右,而且具有优秀的成像质量、透气性好,且不易产生沉淀、可以实现个体化治疗,但是在配戴初期异物感较明显,需要时间适应
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逆几何设计的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,通过配戴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一定范围内变平,从而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,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方法。夜间配戴,白天摘镜可维持一天较好的视力。
角膜塑形镜对近视的矫正是暂时性的,如需维持良好的日间视力,必须夜间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。
?角膜塑形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青少年近视的控制。目前采用非手术方式控制近视发展的方法有很多种,但经过国内外专家在临床上反复验证,取得比较确切效果的是配戴角膜塑形镜。
高度近视配戴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和眼轴增长的效果明显,表明在高度近视配戴者不失为有效的一种控制方式。
早在20世界60年代,在接触镜的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(polymethylmethacrylate,PMMA)使用过程中,不少的临床验配者发现硬性接触镜对角膜弧度产生影响,屈光度下降,裸眼视力有所提高,第一代角膜塑形术就是基于以上的临床现象而开始尝试。Neilsen采用比角膜最平坦径线平坦0.20mm的硬镜,这样镜片中央与角膜接触,对角膜产生顶压作用,而使角膜变扁平。
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RGP镜片。普通的RGP镜片用于矫正视力,而塑形镜用于“矫形”,即通过改变角膜几何形态来提高视力。“矫正型”的RGP镜片,其内表面与角膜的表面相平行,或称相吻合,通过改变镜片的外表面来调节镜片光度。
硬性透气角膜接触镜(RGP),透氧效果好,不易引起角膜缺氧,有效地矫正角膜散光,可以达到框架眼镜达不到的清晰效果。另外一种特殊设计的硬性隐形眼镜为角膜塑形镜,它是一种夜晚配戴的角膜接触镜,中低度的近视白天不用戴框架眼镜就可以看清楚。其原理是通过镜片对角膜形态重塑,改变角膜曲率,减少近视度数。
当近视度数大于600度时被称为高度近视,多数近视在20岁左右趋于稳定,但有一部分患者即使成年后近视仍持续加深,甚至达到3000度以上。其发病原因可能是遗传基因、环境因素、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现代社会电脑、手机等电子屏幕类产品广泛使用、户外活动减少等,是全球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。
1.按近视程度分类2.低度近视:屈光度低于等于300度3.中度近视:屈光度在300度至600度之间4.高度近视:屈光度高度600度5.按照临床病理分类6.单纯性近视:一般性近视,屈光度通常在600度以下的中低度近视,近视的进行性发展缓慢。眼球组织正常,不出现病理性改变7.进行性近视:所谓的高度近视,也成病理性近视,其屈光度超过600度,最高可达4000度,一般发病较早,眼球轴径不断加长,眼球的许多组织可发生一系
遗传因素在近视的发展过程中,遗传起着重要的作用,但此遗传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,是单基因遗传还是多基因遗传,是影响单一屈光成分还是各屈光成分互相影响的结果,确切的机制尚在探索中。人眼遗传具有以下特点。1. 不同屈光状态有不同的遗传性,如远视及散光遗传性表现明显,而近视眼的形成与发展所受影响因素较多。2. 人眼各部分有不同的遗传性:轴长、角膜曲率及晶状体后表面曲率遗传性大,而
近视是在调节静止状态下,外界平行光线进入人眼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前,即远点移近的一种屈光状态。典型的近视表现为视远模糊,视近清晰。A.在调节静止状态下,平行光线入眼后聚焦在视网膜前;B眼的远点在眼前一、近视的远点和近点近视眼在非调节状态下,可将来自远点的散开光束聚焦于视网膜上。即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有限距离处。近视度数越高,远点到眼节点的距离越短。
人眼的屈光系统正视眼:是指不使用调节时,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通过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点在视网膜上。屈光不正: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,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,不能在视网膜上结成清晰的物像,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。它包括远视、近视及散光。